年长者坐中间

尊重长者,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拍照时,自然应请长辈或长者中间前排就坐。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期间毛主席与出席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会议的中共代表在中南海合影。
基层干部群众坐中间

与群众交流,自然要突出群众的中心地位。1959年6月25日至27日,毛主席回到阔别32年的家乡,在韶山故居和家乡的干部、群众合影。
1910年秋,十七岁的毛泽东第一次离开家乡,到长沙去求学。临行前,他改写了西乡隆盛的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1959年再回家乡,50年弹指一瞬。父母虽早已不在世,但乡情依然深厚;虽然已是一国主席,但在乡亲面前,他依然还是当年那个“石三伢子”,见到自己的私塾先生毛宇居越发尊敬。
让老百姓坐舒服些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然要把对群众的关心体现在每一个细微环节。1961年4月28日至5月14日,周恩来总理到河北邯郸、武安调研时,一次他坐在门槛上和农村社员交谈。此时,总理已63岁。照片中,他坐在门槛上,头自然地朝里,面向社员,认真地倾听。社员则坐在屋内,手部楞线分明,脸上布满沧桑,非常诚肯地说着什么。总理的左臂搭在右膝上,右手虽然被身体挡住了,但看姿态和社员左手的位置,应该是此时总理用右手拉着社员的左手。
请一线工作者坐前排

对长期战斗在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从的尊重,自然也体现在照片里。1963年5月5日,邓颖超及教育部长、大学校长等领导到女附中视察时的合影,前排就座的是教龄30年以上的老教师,领导人全都站在后面。
老一辈革命家,对群众是真诚的,对自己的要求是严格的。他们的生活极为简补,从不特殊,因此他们得到了人民的爱戴。邓颖超建国初期找协和医院医生林巧稚看病。林见一身布衣,说:“以后再来看病,别挂这种号了。这要多花许多钱。我也看普通门诊,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多等一会儿。”听着林巧稚的话,中年女人很客气地点头应道:“好的,好的。”林后来知到来找她看病的是周总理夫人,也因此开始钦佩共产党和热爱新中国。
要知道,就是这个林巧稚,当时收到了参加开国大典的邀请函,却没有去参加。作为一名著名医生,她见过太多的达官显贵、富豪阔太,堂堂的一国总理夫人,竟然如此简朴和善,其代表的深层含义还需要用语言来表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