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家
当前位置: 首页 -- 毛家
伟人出世——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26周年
发布时间:2021-03-23        文章来源:        浏览:106
 在湘江中游西岸四十公里处,湖南湘潭、宁乡、湘乡三县交界地带,有一个美丽的山冲,叫韶山冲。这里群山环抱,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

这里生活着一个毛姓家族。相传毛家祖上原籍江西,明朝开国时,始祖毛太华随军远征南澜沧(今云南省澜沧拉祜自治县内),在当地娶妻生子。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毛太华年老移居湖南湘乡县。十年后,他的两个儿子又迁到邻近的湘潭县韶山冲。从此,毛氏宗族在这里垦荒务农。到毛泽东这一辈,已传二十代,大约五百年了。

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字顺生,号良弼,生于18701015日。毛贻昌的父亲毛恩普(字翼臣)是个老实厚道的庄稼人,因为家境窘迫,不得不把祖传的一些田产典当给别人。

毛贻昌17岁时就开始当家理事,因为负债被迫外出在湘军里当了几年兵,长了不少见识,也积累了一些银钱。还乡后,赎回毛恩普典出去的土地,不久又买进一些,增加到二十二亩,每年能收八十担稻谷。湘潭有着在湘中很有点影响的米市,毛贻昌善于经营,后来又集中精力去做稻谷和猪牛生意,资本逐渐滚到两三千元,还自制了一种叫毛义顺堂的流通纸票。在小小的韶山冲,可算是个财东了。

毛泽东的母亲文素勤,湖南湘乡县唐家坨(现名棠佳阁)人,1867212日生于一个富裕农家。因在同族姐妹中排行第七,人称文七妹。

据文氏族谱记载,毛泽东的外祖父文芝仪,是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文天祥的后人,家庭景况殷实,生有三男三女,长子文正兴,次子文正莹(1859-1929),按家族排行,毛泽东分别称为七舅、八舅。八舅文正莹是一位乡间儒者,在家开馆授徒,教授本族子弟读书识字。

文家的祖坟山在韶山冲上屋场西北面不足一公里的龙眼塘。为了每年春节、清明上坟有个歇脚处,文家把只有13岁的小女儿文七妹与10岁的毛顺生订了婚。毛贻昌15岁时,与时年18岁的文素勤完婚。

    18931226日,毛泽东出生。由于毛泽东前面两个儿子都夭亡于襁褓,文素勤唯恐老三毛泽东再遭不测,于是刻意改变他的生活环境,将他送到外家去带,并按当地的作法,到龙潭圫将一块巨石为毛泽东的“干娘”,又因毛泽东排行老三,由此取小名“石三”,希望它能保佑毛泽东一生平安

毛泽东从两岁多至八岁都是在唐家坨外婆家度过的。外祖母家务繁忙,就让他的表哥文运昌、文南松带他到舅父文正莹的私塾玩耍。不料小小年纪的毛泽东不哭不闹,有时还能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听课、背书,就这样接受了数年的"学前教育"

舅父文正莹对聪慧的毛泽东特别喜欢,除了在课堂上教他读书识字外,还抽空教他一些古诗,如骆宾王的《咏鹅》、李绅的《悯农》等。毛泽东领会得很快。舅父还手把手地教毛泽东写字,不久毛泽东居然能写得一手颇为像样的毛笔字。

在毛泽东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以后,文正莹又教他一些难度较高的童蒙诗书,如《千字文》《六言杂字》、《神童诗》等。文正莹曾手抄《家范箴言》一卷,要学生们诵读、熟记,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直到1902年春,父亲毛顺生把毛泽东接回韶山正式入私塾读书。

文素勤没念过书,但聪慧又善良,一生吃“观音斋”。她心地善良,对贫苦人富有同情心,经常接济贫苦乡亲。饥荒年,穷人乞讨,她更是多加布施,深得乡亲们的赞誉。母亲的美德,耳濡目染,无声无息地渗入毛泽东幼小的心灵,使他从小就对弱者极具同情心,并与母亲一样经常帮助别人。

一天,毛泽东向母亲提出要带着午饭到学校里去吃。文素勤以为儿子是为了利用往返时间多读点书,于是便同意了儿子的要求。可是在这以后的连续几天内,文七妹发现儿子带的午餐一次比一次量多,但是晚上放学回家后却依旧显得很饥饿。她担心儿子是不是得了什么怪病,便细细盘问。当她得知儿子带饭是为了和穷苦的同学黑皮伢子一起吃的时候,文素勤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感到非常欣慰。

1910年秋天,17岁的毛泽东离开闭塞的韶山冲去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从此,毛泽东开始从更阔的视野认识世界,并逐步走上了革命道路。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谨以此文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26周年。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马鞍山路2号南郊宾馆(山东大厦)

联系电话:张先生18505410955 马先生13305317362

技术支持:山东省人才在线有限公司    鲁ICP备180270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