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和“万岁”都是古已有之的词汇,但是将这二者组成一个词并形成重大历史影响的非毛泽东主席莫属。
在中国古籍中,人民一般泛指人生,也指平民、庶民、百姓。近代以后,“人民”的概念开始被广泛使用,但往往与“公民”、“国民”等词混用,泛指社会的全体成员。在刻意区分的政治语境中,人民与敌人相对。
“万岁”本意有永远存在之意,本为臣下对君主的祝贺之辞。今也用为祝颂词,表达极其赞赏的感情用语口号,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万岁”一词是最高统治者的代名词,除了皇帝,谁也不敢将自己与“万岁”联系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之前的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在北平举行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形成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一致同意“以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政治基础。” 会议还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前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并于9月30日举行了奠基典礼,毛泽东主席宣读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由于《共同纲领》在当时拥有临时宪法地位,“人民民主义义”写入《共同纲领》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标志着“人民”开始以最高权力拥有者身份正式登上中国政治舞台。但此时,还没有高喊“人民万岁”的响亮声音。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毛泽东主席出席三十万军民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接着,按电钮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然后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举行了盛大庆祝游行。
游行队伍以工人老大哥为先导,农民兄弟跟进,随后是机关干部、青年学生……一路接一路,人人手提灯笼,边走边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毛主席万岁!
晚上9点20分,整个庆祝典礼的活动就要结束了。毛泽东在主席台上向停留在广场中的群众和值勤的工作人员说:“同志们辛苦了!”孰料这时广场上却出现了更热烈更感人的高潮。广场后部的群众举着红旗、鲜花、灯笼,潮水般向前面涌去,走在游行队伍后面的华北大学和华北革命大学的14000多名学生,一齐欢呼着涌过5座白玉石桥。无数面大红旗挥舞招展,无数支火把熊熊闪耀,无数盏红灯、花灯汇成了一片灯海。“毛主席万岁!万万岁!”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面对这沸腾的场面,毛泽东的脸上焕发出庄严慈祥的光辉。毛泽东把身子探出栏杆外,一只手举向空中,时而招呼着群众,时而有力地鼓掌,时而挥动着向群众致意。当“万岁”声的高潮再次涌起时,毛泽东终于遏制不住自己的激情高呼:人民万岁!
正在退场的群众听见从广播喇叭里发出的领袖的声音,立即改变了向东向西分走的路线涌向天安门。数万名青年大学生与游行群众交互环绕,拥在5座白玉石桥上欢呼跳跃,不忍离去。在毛泽东的眼里,青年是早晨的太阳,新中国灿烂的美景属于他们。他俯下身子,把帽子拿在手里,挥动着向白玉石桥上的青年和群众致意,又一次激动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青年同志们万岁!……
开国大典结束后,毛泽东在卫士和女儿李敏、李讷陪伴下,乘车回到中南海丰泽园紫云轩。5岁的李讷拉着他的手好奇地说:“爸爸,人民喊你万岁,你喊人民万岁,真有意思!”
毛泽东抚摸着两个女儿的手,动情地回答:“这样才对得起人民啊!”
此后,在很多面对群众的场合,当人民热情地喊:“毛主席万岁”的时候,毛泽东主席总是以高呼“人民万岁”回应。这是毛主高对人民的真情实感。
1954年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首都北京举行,庄严地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毛泽东文化网:http://www.mzdw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