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言下之意,如果一个人内心不愿意却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以花言巧语哄领导、骗他人高兴,这样的人离孔子所说的“仁”就远了。无仁当然不君子。
到了宋朝的时候,朱熹对孔子的“巧言令色,鲜矣仁”做了一个注释:“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圣人辞不迫切,专言鲜,则绝无可知,学者所当深戒也。”
朱熹说得很清楚,学者要以“巧言令色”为戒。很多求学者以为,仁,就是对谁说话都客客气气,让听的人开心,存好心。朱熹坚决说不。说一套做一套,领导面前表现得极端,领导做什么就和领导一个模样,领导一走,立马改头换面,这样的人一定是“不仁”的。不仁者一定为人之不耻。
至于如何做一厚道的人,孔子本人和他的两位弟子,曾子和子夏,分别从国君、平民两个层面给出了答案。
孔子站位高,重点说了领导者的厚道。他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作为一位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的国君,如果能够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这样的国君当然是一个厚道的国君。现在没有诸侯国了,但治理一省、一市、一县、一乡,哪怕一个团队的领导者还是很多的,如果都做事厚道,那么整个国家就一定是清明盛世。
至于普通人的厚道,曾子现身说法:“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一个厚道的人要每天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刻反省:既然为人谋事,就要忠人之事,具体包括忠父母之事, 忠同事之事, 忠公司之事, 忠合作伙伴之事,绝不能三心二意、虚情假意。要诚实守信,做出任何承诺了就一定要兑现诺言。另外,就要是尊重知识,别人教我们的东西,也都是为自己好,好就要去做,不能辜负他人一片好意。对于曾子来说,做到了以上三点,应该就算厚道了。
子夏进一步强调了与曾子同样的观点:“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如果一个人因为向贤者看齐而改变好色的毛病;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一定是一个厚道的人。
作为老师的孔子见两位弟子的理解如此深刻,肯定地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个真正懂得了孝、悌、信、爱,努力向仁厚看齐的人,就已经是好弟子了。学习知识,反倒是学有余力之后的事情了。
可见,厚道很重要。孔圣人总是以君子要求他人,我们都是普通人,纵然做不了君子,做一个厚道的人总是可以的。